镶嵌十字纹方钺
钺是长柄弧刃的砍杀兵器,同时也是刑具,青铜铭文中有很多用钺砍头的象形字说明了这一功用。然而,也有一些钺,大而重,刃部平口无锋,没有任何实用痕迹,应当是礼仪用器。这种钺一般都出土于随葬精美礼器的墓葬中,是一种君权或军事权力的象征。
这件钺体形厚实,中心圆孔直径6.1厘米,周围环列两圈用绿松石嵌成的十字纹,十字纹内外又环列绿松石圈,深度约2毫米,用胶质黏合。十字纹、圆圈纹与中心镂孔形成方圆相间的图案,排列整齐有序又富于变化,体现了虚实融合的和谐形式感。钺身上开两个长方形孔,用于安装木柄时穿过皮条。
甲簋
1925年陕西宝鸡斗鸡台出土。
簋是盛放饭食的器皿,在商代早期出现以后,逐步成为青铜礼器序列中一种主要的器物。至西周中期,簋的使用逐渐制度化,按照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严格规定使用的数量,一般是以偶数组合与列鼎配合使用。
这是一件方座簋,颈腹两侧的耳为兽首鸟身的形式,下接垂珥。颈部、圈足及方座的每一面皆饰各种形式的鸟纹,腹部饰乳钉雷纹,座面四角饰牛头纹,颈部和圈足饰长冠分尾凤鸟,方座分别饰三种鸟:上沿两两对称,凤鸟分尾下垂;下沿为对称长尾卷曲鸟纹;两侧为伫立式向背的鸷鸟。商末周初的长方形器壁上,如方鼎的腹部和簋的器座,往往会用凤鸟纹作为四沿的装饰。
器内底铭文只有一字:甲。这是周人以干支生称的一个实例,“甲”是器主人的自名。
大克鼎
大克鼎铸造于公元前10世纪末的西周时期。整器威严厚重,口沿下装饰变形兽面纹,腹部宽大的纹饰波澜起伏而富有节奏感,蹄足上部饰有浮雕兽面。每组变形兽面纹间、足部的兽面纹鼻梁皆设宽厚的扉棱。纹饰线条质朴简洁,有别于商代晚期以来华丽繁缛的青铜器装饰风格,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、经济和文化的变革。
鼎腹内壁铸铭文290字,铭文记载了作器者为“克”,他是管理周王饮食的官员,周王授予克的职责是上传下达王的命令。铭文内容分为两段,一是克对其祖师华父的称颂,二是详细记载了周王册命克的仪式以及赏赐的内容。这篇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政治、经济的重要资料,也是西周书法艺术中的皇皇巨篇。
子仲姜盘
浅腹圈足,圈足下置三头立体爬行虎,虎体侧面与圈足边缘相接。腹两侧设附耳,前后各设立体的曲折角龙,曲体卷尾,攀缘于腹的外壁,作探水状。盘内纹样共有四周,中心是一立体的水鸟,自此向外扩展,第一周为浮雕的两鳖和两蛙,第二周是四条立体的鱼,第三周是四尾立体的水鸟间以浮雕的龟和蛙,第四周是立体的三蛙与浮雕的鱼相间隔。盘中所有立体的动物都能在平面作360度的旋转,体现了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。腹内壁铸铭文六行三十二字,记载六月初吉辛亥日,大师为其夫人子仲姜作此盥洗用的盘,盘既大且好,用来祈求长寿,子子孙孙要永远宝用。盘是盛水器,商周时期宴飨时要举行沃盥之礼,即净手之礼,以盘承接弃水。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,盘的功用演化为兼作盛水,遂称之为洗。
晋侯稣钟
该组编钟,大者高52厘米,小者高22厘米,皆为甬钟。
1992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,共16件,可分为两组,每组8件,大小相次,排编成两列音阶与音律相和谐的编钟。共刻铭文355字,西周青铜钟铭文以利器刻錾,此为首例。铭文记载了晋侯稣随周厉王亲征东方夙夷的事件,为史书所阙载,是对西周史料的重要补充,同时也可据此推算西周历谱。
牺尊
尊作水牛形,牛腹中空,牛颈和背脊上有三孔,中间一孔套有一个锅形器,可以取出。从其结构看,这是一件温酒器,牛背上的锅形器可以盛酒,空穴注水装于尊腹用来温酒。用动物形态设计成酒器尊的外形,为中国青铜器的一个特点。此器形态稳重,虽然四足矮短,但牛首上充满张力的双角、圆瞪的双目保持了真实感,使造型与实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。牛鼻上穿有一环,说明了在春秋时期,已经开始使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,是研究中国牲畜驯化史的一件宝贵的实物资料。纹饰精美,牛首、颈、身、腿等部位装饰有以盘绕迴旋的龙蛇纹组成的兽面纹,通过纹饰可以看出印模技术的使用。在牛颈及锅形器上饰有虎、犀等小动物的浮雕,形态生动,铸作精美。
尊是盛酒器,从商代早期开始使用。直至战国时期,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较长的一种器形。基本形制是:大敞口、有肩、高圈足,以圆形为主,亦有方形尊。
吴王夫差鑑
此器前后各置一卷尾双角龙作伸头探水状,两条龙攀附于器壁,咬住鑑口,非常形象生动。颈部、腹部均饰交龙纹。这种躯体交缠、盘旋的龙纹,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。鑑的内壁有铭文二行十三字:
攻吴王夫差选择(择)
氒(厥)吉金,自作御監(鑑)
记叙了吴王夫差选用最好的吉金(青铜)铸造了这件作为宫廷御用的器物。
鑑是大型的水器,按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分析,鑑的具体用途有三种,一般用来盛水,也可盛冰用于冰镇食物;在铜镜没有盛行之时,古人常以之照容;此外还有沐浴功能。鑑出现于春秋中期,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盛行,西汉时仍有铸造。